大国历史之唐朝

2024-04-02 15:21:58

唐朝(618年—907年),是在十二朝中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由李渊建立,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1.国号介绍

唐朝的国号是“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而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在唐朝的前半叶,经济、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社会先进、文化繁荣,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与技术的大输出朝代,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同时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中汲取诸多。唐朝末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等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唐朝中叶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2.发展历程

 

盛唐开国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发生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式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于长安,于次年五月去世。此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战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外部有空前强大的东突厥,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严峻。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1年,割据江陵的萧铣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地区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至此唐朝基本统一汉地。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  

 

唐太宗李世民像

 

贞观之治

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有显著的贡献,但李世民的军功尤为突出,被认为是高祖能够得天下的关键力量。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升,他与李建成的矛盾逐渐加剧。高祖的犹豫不决进一步激化了兄弟间的争斗。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控制了长安。高祖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于是在八月九日禅让帝位给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善于吸取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他任用了杜如晦、房玄龄等贤臣,李靖、李勣等战将,以及魏徵等诤臣,形成了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将,保证了政治的稳定和各项政策的实施。唐太宗还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唐太宗大力平定外患,攻灭了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并打击了高丽(即高句丽)和吐蕃(后以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他尊重边族风俗,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相对平等的态度,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了边疆。四方诸国尊他为“天可汗”。在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成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然而,在统治后期,唐太宗逐渐变得骄矜,征发百姓劳役增多。晚年,他最困扰的问题是储位之争。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多次留守监国,而四子李泰获封魏王,深受太宗宠爱,对李承乾的储位构成了威胁。两人的对立导致朝臣也被卷入争斗,引发朝野动荡。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勾结朝臣谋反,事迹败露后,太宗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时废黜了李承乾和李泰,改立性格温和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

 

永徽之治

在唐太宗的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在翠微宫含风殿辞世。李治于六月一日继位,是为唐高宗,并在次年将年号改为“永徽”。永徽四年(653年),高宗利用房遗爱等人的谋反案件,一举清除了宗室和勋贵中的反对派,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到了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在李勣、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废黜了出身士族的王皇后,立昭仪武氏(即后来的武则天)为后,同时打击了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此举意在削弱士族集团在政权中的影响力。

高宗在位期间,秉承贞观时期的法令,常常召见刺史询问百姓的疾苦,并禁止京官及外州献上鹰隼、犬马等贵重物品,以减轻百姓负担。因此,在永徽年间,国境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被后人誉为“永徽之治”。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从东都启程前往泰山封禅,显示了唐朝的国力。封禅队伍绵延数百里,众多国家的使节和酋长随行,彰显了唐朝的国际地位。此时期,唐朝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不足三百万户增长至三百八十万户。

在文治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高宗继续推进军事扩张。永徽元年(650年),唐军在高侃的带领下俘获突厥车鼻可汗,并在其地设立单于、瀚海二都护府。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等将领大败西突厥,攻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俘获沙钵罗可汗,导致西突厥灭亡。在西突厥故地,唐朝又设立了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并在次年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

永徽六年(655年),面对高丽和百济联军对新罗的攻击,高宗派遣军队支援新罗。龙朔三年(663年),刘仁轨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大败百济和倭国联军,同年百济国灭亡。总章元年(668年),李勣等将领攻占平壤,灭亡了高丽,并在该地设立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广阔,东至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至贝加尔湖,南抵越南横山,这一版图维持了三十余年。

 


 

武周时期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唐高宗中期以后,朝廷实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公元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武则天掌权及称帝期间打击了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将。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李旦被立为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在唐睿宗李旦复位后,朝政依然腐败,太平公主因拥立之功势力变大,宰相七人中有五人因她得位。这与太子李隆基产生了尖锐矛盾。景云三年(712年),睿宗传位给太子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玄宗采取行动,将太平公主赐死,其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改元“开元”。自此,自武则天以来皇后、公主干预政事的局面结束,自中宗即位八年以来的混乱政局也稳定下来。

玄宗登基后,致力于整顿此前遗留的诸多弊政。他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监察制度。他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冗官,除奢从简,注意租税的均平征敛,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对大行政区放权,提高执掌贡举官员的等级,用《循资格》稳定官僚队伍,全面修订法律,设“常平仓本”调剂贫富,立“劝农社”促进农事。

对外方面,玄宗收复了辽西营州及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政权;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政权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这些政策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国力昌盛、文化灿烂的强大王朝,吸引着周边政权向它学习、与它交往。到开元末年,国家富庶,物价低廉,社会秩序良好,行旅千里不绝。

玄宗改元天宝后,因承平日久,国家无事,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追求奢欲、倦于政务。在天宝四载(745年)纳杨玉环为贵妃后,玄宗更加沉溺酒色,宰相李林甫专权,虽精于吏事,但打击政敌不遗余力。虽然政治趋于腐败,社会风气日益奢靡,但天宝年间经济仍有发展。天宝十二载(753年),自长安向西万余里,仍是人户相望、桑麻遍野。天宝十四载(755年),全国统计户口有900余万户,5200余万口,达到唐朝统计户口的最盛。

 

 

安史之乱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在边境地区设置十节度使,随着时间推移,边地军事力量膨胀,节度使除军事外,兼管民事,形成边将久任、军阀权重的局面。其中,胡人安禄山掌握平卢、范阳、河东三镇重兵,成为最大的军阀。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边境将领经常挑起战事,募兵制的推行使节度使与士兵结合,导致边将专军。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成为相,与安禄山不和,激发其反叛。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十二月,叛军攻占洛阳,唐军退守潼关。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平叛。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六月,唐军兵败潼关,叛军攻占长安。玄宗出奔四川,在马嵬坡时,随行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处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在睢阳之战中力阻叛军长达十个月。同年,安庆绪杀父自立。九月,郭子仪大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史思明在范阳降唐,安庆绪固守相州。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叛,驰援安庆绪,与唐九节度大军决战于安阳。唐军溃败,史思明杀安庆绪。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在洛阳再败唐军,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企图废太子李豫,被李辅国、程元振逮捕。李亨去世后,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即位当年,代宗任命李适为元帅,大败史朝义部叛军。 

广德元年(763年),唐军直指范阳,叛军将领纷纷投降,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长达八年的乱局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削弱,节度使权势增大,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人丁锐减,土地荒芜,藩镇割据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财政。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德宗力图平藩,但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五年。虽叛将败死,唐朝与藩镇妥协,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甚至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之一。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文献,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宦祸党争

南衙北司之争

唐朝晚期,在吐蕃威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内部矛盾同样加剧。宦官掌握兵权,成为政治腐败的主要源头。唐初对宦官使用有所限制,但到了唐玄宗时期,宦官的权力大幅增强。安史之乱后,肃宗任命宦官李辅国掌管禁军,代宗时期神策军成立并成为中央禁军。德宗时期,因不信任朝官,设立左右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统领神策军。此后,宦官领导神策军成为常态,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神策军地位超越其他禁军,装备精良,人数多达十五万,控制神策军即控制了中央军事力量。宦官还担任监军使,驻扎在各藩镇,直接与中央联系,既是皇帝的耳目也是控制地方的工具。宦官还充任左右枢密使,代表皇帝处理政务。两枢密使和两中尉被称为“四贵”,握有军政大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从顺宗到唐朝灭亡,除唐敬宗外,八位皇帝均由宦官拥立;宪宗和敬宗被宦官杀害;昭宗李晔曾被宦官囚禁。宦官对皇帝施加压力,藐视宰相,欺凌士人,横行无忌,不可避免地与朝官发生冲突。由于宦官的办公地点在北面宫城,而朝官的衙门在南面皇城,因此这场斗争被称为“南衙北司之争”。在皇帝的支持下,朝官曾两次与宦官发生激烈冲突,一次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另一次是文宗时的“甘露之变”。文宗时期,李训和郑注策划剪除宦官,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他们谎称金吾厅后石榴树上出现甘露,企图在宦官前往查看时将他们全部杀死。但宦官仇士良发现异常,挟持文宗进入内宫,并派遣神策兵杀害李训、郑注及多位宰相,长安遭到血洗。此后,再无皇帝敢对宦官采取大规模行动,宦官权力更加坚不可摧,“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团结一致,南衙的宰相只能依靠藩镇兵力对抗宦官,为晚唐藩镇与宦官的冲突埋下伏笔。

牛李党争

安史之乱后,皇权衰弱,朝官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形成了结党排异的局面。宪宗时期,朝官结党的倾向引起了皇帝的关注,宪宗多次与宰相讨论朋党问题。宪宗之后,出现了持续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李党则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两党成员基于相似的政见和志趣结成同盟。尽管在科举制度和藩镇政策上有分歧,但党争主要表现为以人为界限,互相排挤。穆宗时期,李德裕本应入相,却因牛党的牛僧孺成为宰相而被搁置八年。文宗李昂在位时,牛李两党的斗争愈发激烈,朝议事时争吵不断,官员的升迁完全取决于党派,文宗甚至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直到宣宗时期,两党领袖或被贬或去世,“牛李党争”才告一段落。

 

会昌中兴

李德裕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相对被削弱了。对于宦官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了阳为,实则冷淡的手段。

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会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见唐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于是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愤慨,于是拿出君主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谢罪。

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便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官。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史称会昌灭佛。

 

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统治,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市。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朝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6]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日,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唐末农民战争图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7]。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